
《運營管理》:企業管理從理論到實際
公司治理不僅僅事關微觀主體經營業績及公司股東利益,還已經影響到整個經濟效率和市場機制完善。本文回顧了公司治理的理論溯源,以及公司治理運動的興起與發展,從而揭示了公司治理的核心問題。
201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奧利弗•哈特與本特•霍姆斯特朗,表彰他們對契約理論的貢獻,哈特與格羅斯曼、穆爾的重要研究成果奠定了企業契約理論的基礎,成為現代企業理論的一個重要流派?;裟匪固乩逝c米爾格羅姆等合作,在企業激勵機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契約理論所研究的企業的所有權問題、代理人問題,如何監督和激勵管理層等等正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企業契約理論
企業是一種久已存在的經濟組織形式。古典經濟學認為,企業只是一個“黑箱”,可用生產函數來描述的投入與產出之間的轉換關系。古典經濟學的企業理論存在三方面的問題:一是完全忽視了企業內部的激勵問題;二是絲毫沒有涉及企業的內部組織,它的層次結構如何、誰具有決策權等;三是無法確定企業的邊界。
早從企業內部組織結構深入考察企業的是著名經濟學家科斯。1937年,科斯發表了《企業的性質》這一開創性的論著,從交易費用的角度闡釋了“企業的性質”??扑怪赋?,“在企業之外,價格變動指揮生產,它是由一系列市場上的交換交易來協調的。而在企業之內,這種市場交易被取消,復雜的市場結構連同交換交易被企業家這種協調者所取代,企業家指揮生產”。
文中科斯引入的“交易費用”的概念對20世紀的經濟學產生了革命性影響。但科斯使用的“交易費用”還較為模糊,也沒有說明哪些類型的交易由市場協調交易費用較高,適合于在企業內部組織,哪些則適合通過市場協調降低成本。
20世紀70年代后,一批經濟學家在科斯的基礎上,對引致交易費用重要的因素—“信息”“合同不完全性”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個新的經濟學分支,就是契約經濟學,也稱契約理論。
企業通過“協作的生產力”實現“規模經濟”,提高生產效率。比如,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舉的一個關于扣針制造業的例子。進入19世紀后半期,尤其是20世紀,公司規模越來越大,大公司的股權越來越分散,盡管總和起來,小股東持有了公司的大多數股權,但普遍存在監督上的“搭便車”行為傾向,對公司運作的監督有限,公司的經營管理實際上控制在管理層手中。
1932年,美國法學家伯利和米恩斯在對現代公司進行廣泛研究的基礎上,出版了《現代公司與私有財產》一書,書中指出了企業股權日趨分散和控制權日益控制在管理層手中這一本質變化,現代公司普遍出現了“所有與控制分離”。
上一篇:《管理經濟學》:企業信息的管理
下一篇:管理:從執行人員慢慢做到管理人員的蛻變
相關閱讀
?已有611位學員預約試聽
學員風采
熱門文章
